民勤驼夫号子:丝路上的嘹亮民歌
来源:武威日报 日期:2023-12-08 浏览 142

骆驼客展厅

驼夫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柳生军



“哎嗨哟!上了哇路呀,动起了身!驼夫连年呀走衙门,叮咚,走衙门!走衙门!叮呀嗨咚!”冬日和煦的阳光照进室内,嘹亮的歌声从里面飘出来。在一片轻松祥和的气氛中,民勤县文化馆的一间办公室里,省级非遗项目驼夫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柳生军正坐在沙发上,手脚一同打着节拍,唱着驼夫号子《走衙门》。

今年50多岁的柳生军出身驼户世家,自幼跟随父亲拉骆驼,学习驼夫号子及民勤民歌,如今已唱了有30多年。来到民勤骆驼客展厅,指着鞍子、鼻键子、火炬子、栽毛褥子、脚蹬毡、毛捣儿等老物件,柳生军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朴实的面容上满是对驼队的热爱。

民勤骆驼客是对古丝绸之路沿线从事驮运商贸行业人员的称呼,驼夫号子是骆驼客在走南闯北的旅途中自创自唱的地方民间音乐,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北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17年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驼夫号子用民勤方言演唱,曲调雄壮高亢,唱腔粗犷古朴,句式一般2至4句,中间加以衬词,反复咏叹,极富变化。既有节奏紧张的快板,又有舒缓悠扬的慢板,常与骆驼有规律的步伐和有韵律的驼铃相合。唱词或表达相思之情,或抒写路途见闻,或感叹人生艰辛,是驼队在走南闯北的旅途中,骆驼客传递商路艰辛的一种情绪抒发。早先是由驼夫自创自唱,后来随着驼道的延伸,不断与外地音乐交汇融合,逐渐丰富成熟并向外广泛传播。

“驼夫号子和骆驼客是相依相伴的,驼队行进在沙漠里特别孤独寂寞,驼夫号子就是在行进过程中骆驼客的一种感情抒发。骆驼客们在沙漠旅途中或坐着、或站着,放开嗓门、酣畅淋漓地清唱,也不用啥乐器。”柳生军笑呵呵地说。

民勤骆驼客留下的驼队传说与民间音乐,形成了在甘肃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民勤骆驼客文化,其中涉及天文、地理、交通、军事、医学、动物学、文学、音乐、商贸、民俗风物等方面,是研究中国西北社会形态变迁以及丝路文化的鲜活资料。因为没有系统地记录整理,驼夫号子流传下来的曲目不多,只有《拉骆驼》《走十省》《上北山》等二三十首。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民勤驼队的衰落,老一代驼夫绝大多数已去世,驼夫号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演唱群体越来越小,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近年来,当地文化部门积极开展驼夫号子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库、制作专题片和曲目音像片、组织学术研讨会等多种举措,全面发掘、研究保护骆驼客文化。同时,随着民勤旅游业不断发展,一批新的“骆驼客”通过开展骆驼客体验及研学游服务,尝试以一种新的形式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摸着展厅门口的仿真骆驼,柳生军动情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驼夫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骆驼客民俗文化流传下去,让驼夫号子被传承传唱下去。”(记者王丽 楚妍霞 见习记者陈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