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要有新作为。2022年,全市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自然资源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扎实履行“两统一”职责,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作为发展要素保障部门,全市自然资源系统主动作为,空间规划有序开展,完成市级国土空间规划11个专题研究成果和规划文本,组织完成2轮武威市中心城区部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论证报告及方案,武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文本被省自然资源厅确定为典型案例,在自然资源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美丽中国”全国视频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确定全市耕地保有量629.6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26.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52.61万亩,城镇开发边界31.25万亩。
扎实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打造了34个省级42个市级71个县区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深入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建立注册城乡规划师联系县区制度,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755个。民勤三雷镇新陶村、三陶村规划被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确定为优秀实践案例。
完成编制武威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武威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武威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定位清晰、层级明确、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是顺天应时的战略考量,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深重嘱托。近年来,武威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努力化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报批建设占用耕地2852.55亩全部落实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省域内统筹交易1.29万亩,交易资金4.9亿元。紧抓过渡期内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机遇,申报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项目2个2939.68亩,预计可争取调剂资金5.6亿元。高压遏制乱占耕地,全面完成2021年耕地卫片核实整改工作,9个耕地卫片监督疑似图斑核实整改成果和台账已上报自然资源部纳入耕地卫片监督系统。扎实开展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查摸排,依法整改耕地保护督察发现问题。
自然资源工作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
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兜紧民生底线,把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维护群众权益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深化改革、政策制定、土地整治、矿产开发、地灾防治、监察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切实增强工作的“民生温度”。
积极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摸排梳理城乡建设发展历史遗留问题130个,办结117个。集中开展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化解工作,累计排查“登记难”问题房屋7.56万套,化解7.44万套,增加税收4.2亿元。首次登记化解率达到99.06%、转移登记化解率达到98.5%,总体登记发证率达到96.58%,化解量、发证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全面完成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合汇交任务,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税务、交易“一窗办事、集成服务”,凉州区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暖联动过户实现线下“一件事一次办”。积极推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将不动产登记业务延伸至98个银行网点和1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有效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全市颁发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14.4万本,完成27.1万宗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
不断规范矿业权管理,民勤县庙台子——白石头照子井地区等4个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获批实施,武威市大沙沟萤石矿详查等3个地勘基金项目加快推进,组织石英岩、石灰岩、花岗岩等我市优势非金属矿种4个资源预查项目实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和露天矿山综合排查整治工作。制定绿色矿山建设计划,明确18家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年度建设任务及时间,分类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其中2家正在按程序申报省级绿色矿山。
聚焦基础测绘工作,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实施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天地图·武威”节点建设应用。建成“武威市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和“武威市国土空间遥感和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完成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课题武威试点项目,先后获得“2022年全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铜奖”“2022年甘肃省测绘科学技术优秀工程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