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梭梭苗” ——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姜莉玲纪事
日期:2022-12-22 浏览 509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的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工作之余,姜莉玲喜欢坐在沙丘上,望着远方哼唱这首歌。24年来,她心中的一抹红与眼前的一片绿交相辉映,凝结成新时代林业干部心中的执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题记

一捆稻草,将肆虐的黄沙固定在方寸之间;一颗初心,助力民勤实现绿进沙退的生态巨变。

24年来,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扎根林业一线,争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用脚步丈量浩瀚沙海,用辛劳守护一花一木,用青春见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出色完成了承担的各项林业任务,用行动和汗水践行了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让片片荒漠披上绿装,让民勤大地春意浓浓。

如今的民勤大地,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老虎口梭梭成林、郁郁葱葱,黄案滩芦苇摇曳、流水汩汩……看着那一片片麦草“金甲”、一个个固沙“卫士”,姜莉玲的内心无比欣慰。

“我不想家乡永远是黄沙漫天”

民勤是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夹缝间的绝版绿洲,曾经是“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生命禁区,漫漫黄沙和贫穷落后是外界过去对民勤抹不去的印象。

生于斯,长于斯,当歌于斯。“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也在这片土地上长大。” 姜莉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勤流传着一首歌谣,“登高望远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庄稼田地被沙压,流离失所奔天下。”她听着这首歌谣长大,甚至还亲眼见过“沙上墙、驴上房”这样的画面。

“身后就是家园,我们无路可退!” 在选择学校时,姜莉玲毅然决然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民勤县东坝林业站工作,加入战风沙、斗荒漠的林业大军,成为亲戚朋友眼中的“孤勇者”。

赶赴工作地点的路上,20岁的姜莉玲被漫天黄沙吹得灰头土脸。但刚出校门的姜莉玲,并没有被黄沙吓退,而是暗暗下定决心,在这条不平凡的“赛道”上,和困扰家乡多年的沙漠化斗一斗。望着民勤坝区平展开阔的沙地,脑海里闪出“要是这儿能种上树该多好”的念头。

治沙、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姜莉玲很快变成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用汗水和付出换来民勤坝区林茂粮丰。因一次行业比武成绩突出, 姜莉玲被选拔到县局机关工作。

正当姜莉玲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遇到了工作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沙生植物的引种驯化、试验示范等,是姜莉玲主要开展的项目课题。为了攻克治沙生苗木自繁自足难题,姜莉玲以沙生植物苗圃为实验室,广泛开展防沙治沙抗旱植物选育及装备技术研究与应用。翻地、插纤、施肥、浇水……正当她的课题成果效益初显时,身体却开始“找茬”。由于长期接触农药,导致全身过敏、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打针吃药不见效,不得不输液治疗,还落下了习惯性过敏的病根。父亲心疼不已,想找领导为她调整岗位,她却向父亲甩下一句话:“我不想家乡永远是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成绿色。”

2003年,姜莉玲光荣入党,时时走在前、事事作表率。龙王庙、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每年至少有两三次,她要和同事们吃住在沙窝,每天徒步20多公里,现场巡回指导作业,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吃凉水泡干馍馍,帐篷常常被大风吹翻。

年年岁岁、春去秋来,姜莉玲体验着“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的甘苦寂寞,心中却永远闪烁着沙海披绿装、荒漠变绿洲的美好梦想。翻开姜莉玲的记事本,扉页上这样写到:作为基层林业工作者,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我们的双肩就担负起守护绿色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便融入这绿色的河流!

姜莉玲犹如沙漠里的一棵“梭梭苗”,同全县林业系统党员干部一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殷殷嘱托,在千里风沙线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

群众认可的“小姜儿”

民勤是生态大县,退耕还林任务重。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国家和省上下达民勤县建设任务33万亩,实施面积全省最大,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姜莉玲主动请缨,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熬夜整理内业。她经常深入退耕还林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严格按照省市退耕还林工程要求,结合实际起草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保证了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推进。从退耕农户只认斜坡面积到斜改平,从农户盲目选择造林树种到适地适树,从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到退耕还林现金直补……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姜莉玲的汗水和心血。

由于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许多群众担心政策不稳定,都不愿意退耕。“只有通过宣传让老百姓明白,退耕还林是在长远角度促进发展,才能把工作持续推进下去。” 姜莉玲在有关部门配合下,通过墙报、印发资料、广播电视、组织参观,召开院坝会、户主会等形式,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她还和乡镇干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深入农户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消除疑虑。

在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时,到了门口却“走不进去、坐不下来”,摔碗骂娘的情况也不少见,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没有想过退缩和放弃。姜莉玲笑着说自己是个“厚脸皮”,不怕吃闭门羹,不怕坐冷板凳,不怕闲言碎语,三天两头去登门拜访,直到村民吃透弄通政策。随着宣传工作逐渐深入,率先退耕还林的群众从中切实得到实惠,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热情不断高涨。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姜莉玲学习借鉴省内外经验,探索出“企业带动、土地入股、工程化造林、合同化管理”等灵活多样的退耕还林模式,指导民勤县采取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规模化发展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林,拓宽农户增收渠道,践行了林业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情怀。

林业项目是一些人眼里的“唐僧肉”,姜莉玲的岗位更是老板们眼中的“肥差”。工程验收时,一些老板想方设法拉关系、套近乎,甚至当面或托人给她“好处”,都被她严辞拒绝,质量不合格坚决不签字,直到返工整改质量达标。为此,有人气急败坏地指着鼻子骂:一个跑腿的,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事!可她坚持秉公办事,决不搞“人情验收”,省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地处沙漠最前沿的西渠镇,退出的耕地逐年沙化,要治理缺乏资金,不治理后患严重。姜莉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深入调研后,向上汇报群众呼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让2800多亩沙化耕地得到治理,群众获得政策补助资金340多万元。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姜儿”、能带来福气的“福将”。她每次去西渠,乡亲们总要跟她唠家常,请她进门喝口热水、吃顿便饭。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民勤县新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等林下经济12万亩,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习惯,有力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从耕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成为发展的基础,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被儿子“推开”的妈妈

在民勤县林业系统,姜莉玲是一个标杆。

有一次为赶造林工程进度,直到夜幕慢慢降临时,姜莉玲才和同事准备回家。就在那时,漫天沙尘席卷而来,白天瞬间变成“黑夜”,狂风呼啸,天地混沌,只有一道黑色的风墙在快速移动。她们用了近5个小时才走出沙窝,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到家里。心痛的丈夫红着眼睛,再次说让她考虑调换岗位。然而第二天,姜莉玲又出现在了退耕还林工程现场……

姜莉玲没日没夜地工作,同事劝她回去休息,她只是点头笑一笑,又继续投入工作中。2015年5月的一天,已经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姜莉玲,突然感到肚子剧烈疼痛,鲜血顺着脚一个劲往下流,整个人几乎痛得蹲了下来。同事见状,立即将她扶起来送往医院。“不要告诉我家人,不然他们会担心。”躺在手术台上的姜莉玲念叨着,她知道孩子肯定保不住了。手术后,她被送到病房里,但她却要回家。姜莉玲知道,自己一旦住院,父亲肯定会让她调整岗位。“孩子没了,对不起。”面对姜莉玲的来电,正在外地出差的丈夫握着手机,心里一震,眼睛一红。不过,了解她的丈夫很快调整了情绪,关心地问起姜莉玲的身体情况。听着丈夫关切的话语,姜莉玲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一天,正在进行退耕还林外业调查的姜莉玲,接到父亲病重住院的电话,当她急忙赶到医院时,“肝癌晚期”四个字,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她的心。单位领导劝她放一放手头工作陪陪父亲,但因信息录入工作正值验收审核的关键时期,内业资料都是她一人整理的,怕同事接手后理不清头绪,姜莉玲便在心里暗自许诺,等忙完这几天就请假,悉心陪伴照顾父亲。然而,她一忙就是一个多月,提前完成全县18个镇、184个村5万多条信息录入和33万亩作业设计制图,一次性通过省上审核。就在工作接近尾声时,母亲让她赶紧回家,没想到这是她与父亲的最后一面……这么多年来,每每听到“父亲”两个字,姜莉玲就泪流满面。

有一次,在沙漠中连续工作数月的姜莉玲,购买了儿子喜爱的玩具,满怀欣喜地冲进家中,想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却被儿子一把推开,并将头埋进奶奶的怀中,哭闹着不肯叫一声妈妈。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之情,姜莉玲想给孩子买套衣服,当店员问及衣服码数时,她竟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尴尬的场面让她永远难忘……

因长年累月暴露在烈日下、风沙中,姜莉玲脸庞黝黑、皮肤粗糙。她也尝试着用了各种化妆品,却怎么也遮不住黝黑的皮肤。

风沙改变了姜莉玲的容貌,但改变不了她治沙造林的决心。正是因为有姜莉玲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一个个林业人,年复一年地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才换来民勤全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现在的18.28%,民勤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等荣誉。2010年姜莉玲荣获甘肃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绿化奖章”,2019年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21年被甘肃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今年8月31日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