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遗珍 赓续千秋文脉 ——武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日期:2022-09-27 浏览 98

煌煌五凉,历史悠久;矫矫天马,行空万里。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家底丰厚: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有10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3处,汉明长城共计629公里,馆藏文物5万余件套……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物?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武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强化博物馆建设管理,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开创了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新成绩。

顶层设计更加完备。制定印发《武威市文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武威市文博单位陈列展览方案审核办法》等规范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长城保护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联动、多部门协同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文物治理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显著增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做好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推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文物工作的重要目标。2018年以来,武威实施了李铭汉故居、五凉历史文化陈列布展等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擦亮了武威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成立凉州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纪录片《梦幻凉州》已在央视播出……凉州文化资源活化展示已初显成效。

一件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传播着历史的价值。武威相继建成开放市博物馆新馆、天祝县博物馆新馆、市五凉文化博物馆,推出“天马故乡 河西都会”基本陈列展、“承前启后 继绝扶衰”五凉历史文化展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陈列展览,天梯山石窟专题展获2022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天梯山石窟2幅修复壁画亮相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市博物馆馆藏大藏经保护修复项目获“2021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铜奔马系列文创产品火爆“出圈”。

一场场交流互动活动推动着文化事业的繁荣。武威举办凉州文化论坛、凉州讲坛、五凉文化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凉州文化进行多层次、多视角、跨学科的学术解读,不断提升着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度。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2020年以来,武威组织实施了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东大寺等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文物保存状况和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凉州会盟纪念地建设项目、武威文庙儒学院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此外,武威还积极配合省考古所开展吐谷浑墓葬、亥母寺遗址、海藏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项目,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让党的历史“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近年来,武威广泛收集整理本地红色资源,开展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等红色资源排查、登记等工作,建立较为完整的数据库,为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提供基础依据,稳步建立健全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制度机制。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处,其中市保2处、县保4处,凉州战役纪念馆等4家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共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40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件。

五凉文脉薪火相传,聚人才方能事业兴。近年来,武威逐年加大文博人才引进力度,并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借助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优势,加大人才培养交流,文物保护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的武威,文物事业活力迸发、前景广阔。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定不移扛起历史文化名城时代使命,以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心,攻坚克难的干劲拼劲,用心用情用力加快构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浓墨重彩书写武威文物事业发展新篇章。


微信

微博